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Xuan HE

Art le Goûter|對談 Roger WU 胡燦森

A conversation with Roger Wu, curator of exhibition THE FULL GAMUT@East Wing, 2/F, 822 Lai Chi Kok Road.

一套服裝,配今天的天氣、心情、活動、場景⋯⋯;

個相稱的妝,穿戴相配的accessaries;

最後,再上一雙鞋。

如此費煞心思是為何?⋯⋯啊!原來在做設計呢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胡燦森 Roger WU :

香港出生、英國長大,於建築業界擁有超過二十年經驗,曾受聘於多家建築事務所。由1994 至2022年,Roger為虎豹音樂基金的執行董事,負責虎豹別墅建築群的活化以及虎豹樂圃的營運。2019年,Roger作為總策展人,負責《2019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(香港)》的策劃與布展。2022年,Roger策展了《越界 - 回憶‧實現‧變進 》,此為香港建築師學會策劃主辦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成就展,該展覽先後於杭州、北京、紐約及香港巡迴舉行。Roger現身兼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成員、以及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委員會會員,同時,任教於香港大學理科碩士(建築文物保育)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(藝術及文化企業文學碩士)課程。



對談筆錄:

XH - Xuan HE: 時尚不是一個好講的話題,它寬泛、有時代性、也有個人色彩。當看到設計光譜的《譜·度·時尚》這個展覽時,我第一反應是很好奇:策展方要如何講『時尚』這件事,如何切入,導向哪裡?我特意去瀏覽了官方的策展概述,發現另外幾個重要的詞條『服裝』、『設計』。從我的直觀上,《譜·度·時尚》給人感覺要講的內容非常多,涉及範圍很寬,我心中有一堆問題。今天,很感謝您能在現場做總導覽,就請您先講,我之後再提問,好嗎?

RW - Roger WU: 好的。本次是香港設計中心(HKDC)的設計光譜的其中一個展覽。設計光譜本次的重點就是將『設計』帶入大眾。設計,其實在不同的範疇與大眾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,是次展覽主要用『時裝』作為主題。可以設想一下,無論是設計一件時裝或一個品牌,從頭到尾,包括:物料、流行、研發、製作、售賣、甚至回收再重用,整個過程中,設計師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,不僅是設計一件衣服這麼簡單。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歷程,去介紹不同設計師的參與,所以我們(這個展覽)叫《譜·度·時尚》,譜=光譜,度=角度,從不同角度看時尚,不單單是時裝。我們的Key Visual(視覺標誌)是用一個(衣服的)紙樣,很簡單直接的,讓大家看到(展覽)和時裝有關,希望帶出一個信息:『從平面的紙樣到立體的衣服,過程有着很多不同人的參與』。你會看到分了5個展區(包括:時裝及配飾設計、環境及空間設計、產品及展示設計、傳訊設計、社會及包容性設計)。每一個展品都有一個標籤,包含6個範疇 (包括:物料、潮流、設計研發、生產、零售、升級循環),表示在時尚創作歷程裡,有不同階段的切入,每個(展品)的標籤有不同顏色,表示它的切入點在哪裡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進入展區之前,這邊是我們從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(HKDI)的Fashion Archive資料館 —— 裡面收藏了1千多件衣服 —— 選的4件衣服,這4件和展覽主題相關的。除了是服裝,與人體工學、空間感、都有一些關係。還有就是,香港很大特色是有着很多文化,除了『中』和『西』,還有很多不同的設計的範疇和不同文化交流。這個就是有一點苗族(服飾)的花紋圖樣;這個就是陶瓷(的花紋圖楊);另外這個就是比較現代一點的motif(母題),像一件戰衣(氣場很高的衣服)的感覺。這相當於一個前設,讓觀眾看完就知道後面會有這些元素出現。


ZONE 1⋯⋯

RW: 5個範圍(展區),其實沒有分哪個先、哪個後。我們先從這邊開始吧,顧名思義是『時裝及配飾設計』。我們選了3位(設計師):其中一位,你剛剛也有留意到,就是Noel CHU,她這件衣服全部是珍珠做的(裝飾),就兩年前(一對新人)在M+(開館後)第一個舉辦的婚禮(上),(新娘)穿的就是這件;然後,西裝在這邊,設計師是家族第二代做西裝的——西裝(定製)是香港很特色的(行業),以前的西(方)人來到香港,第一時間就會去做套西裝,兩天左右起貨;另外,就是比較現代的旗袍,是一位年輕的設計師,用現代的手法演繹旗袍、長衫,可以(穿)去宴會的設計;以上就是『香港3部曲』。另外,這個設計師用了一些比較中式的motif(母題),設計了一系列衣服,這是其中一件,就我們剛剛說的,有很多中西的元素。羅氏(針織有限公司)也是用的一些很香港特色的(元素),像:怪獸大廈(建築群),做了一系列的配飾。如果有興趣,你可以上去這裡的3樓,他們(羅氏針織)有一個針織工作室,可以做演示:你畫個(圖)樣,他們有幾部機器,就可以直接製作(你畫的)針織(圖樣)。

XH: 針織在紡織業裡是一個很大(類別)的技術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是的。時裝的創作歷程裡,是從物料(生產)開始的。香港的六、七十年代,服裝生產是很蓬勃的,除了(品牌)加盟,還有很多物料(生產產業),針織、紡織等都有。

XH: 對。(香港)還有很多(製衣)師傅,像裙褂這類的,很多傳統手藝(製作者)。設計光譜(駐場)在南豐紗廠,對吧?你知道南豐紗廠也有自己的(恆常)展覽。我看了他們最近的一個展覽(《雲、權力與紋飾 - 中亞行》),請了一位中亞的藝術家來香港。香港有很多傳統的物料、布料,像你說的,有很多文化的交融。這位藝術家選了很多圖樣和物料,將它們縫製在一塊(很長的)布料上,並列的,另外一邊是一塊中亞傳統手工藝(製作)的布料,很長,十幾米。

RW: 噢,對!最近的,好像就兩個月之前。

XH: 這兩件事(《雲、權力與紋飾》和《譜·度·時尚》)挺相互呼應的。

RW: 這個,挺特別的。你待會會看到8套服裝。這是HKDC和一個叫『文藝復興』的機構合作的項目 ——《搶耳》,是一個音樂會,專門給一些年輕的獨立樂隊(演出機會);除了宣傳樂隊之餘,還與一些年輕設計師合作,創作了一系列的舞台服裝;拍攝了MV,今年年初,在麥花臣球場還舉辦了一場音樂會。這裡是其中的兩套(舞台服),在另外一個房間有6套。這位設計師比較年輕的,我們特意選這套是因為,設計師每個系的Lookbook(產品圖冊)很用心,除了展示服裝本身、還有(介紹)系列的特點等,這些(設計中的每個環節)都是重點,不僅是設計一件衣服這麼簡單。

XH: (設計)是一個Package(套件)。

RW: 是的。


ZONE 2⋯⋯

RW: 剛才(的區域)是講時裝及配飾,這邊是講『Communication(傳訊設計)』。這是Westley WONG和利工民的合作,待會你還會看到利工民的宣傳,他們將李小龍(拍攝)那套電影的T-shir穿在星光大道的銅像上做(產品)宣傳。然後,這是Nicholas TSAO,他也是位建築師,幫我們做了一系列的書籤,作為展覽的紀念品;幾周前他辦了個工作坊,用舊布料,做了一些像中間這裡(展示)的書籤。再來,這個是專業做宣傳、平面設計的,這位設計師(Sunny WONG)除了每年都會給Fashion Farm Foundation(FFF)做一些刊物、宣傳單張之外,還有一個動物時裝品牌也展示在這裡了。然後,這位是攝影師(Vivien LIU),她原本也是建築師、很愛攝影,最初拍了很多與城市有關的照片,後來慢慢(轉變)拍生活時尚、時裝相關的照片;你能在她的系列裡看到,她在拍攝時裝的同時,真的能把城市(環境)的感覺帶出來、非常香港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還有,這個也很特別,品牌叫Fashionary,它是將時裝分類做成一系列的書;我們選了這本講牛仔布的書;它真的做了很多研究,包括不同顏色的牛仔布、不同的質感、鈕扣、皮帶扣、等等,然後把研究成果濃縮成書。

XH: 做Typology(類型學)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對,它是一系列的。其中有一本講風格的,向大家介紹不同的風格。書在外面(書店)能買到的,非常精美,真的很多心思在裡面。牛仔布一陣還會再出現,牛仔布算是一個迷你主題。這邊,Tak LEE這個系列他沒有擺實物,因為這邊講的是傳訊設計,你能看到除了衣服,他每一個系列的產品圖冊、宣傳單張都特意去塑造一個Set(整體),這裡展示的是Season VIII,我們用的相片形式給大家呈現。所以,這個圈講的是傳訊設計在時尚裡面的參與。


ZONE 3⋯⋯

RW: 來到這個圈,說的是『產品及展示(設計)』。首先,這個立體的骷髏頭其實是用2D的紙折出來的,實物有人這麼大,為櫥窗做的。阿蟲(黎意雄)這10年都是用這樣(立體紙藝)的形式做,在Lane Crawford也有做過幾次。

XH: 我應該看到過。

圖片來自網絡(https://www.designspectrum.hk/tc/project/window-dreaming/)

RW: 應該看到過的。除了這些(櫥窗展示),他還做過很多不同的擺設,曾幾何時,大家應該都去過打卡的;他還搞過工作坊:兩小時,材料是他提早準備好的,和公眾、大概20個朋友一齊折骷髏頭,挺特別的,因為那個紙是有(特別)質感的,不能用普通的白乳膠去粘。然後,這個很類似的,是美國某間大學,它有個項目是和學生一起研究:怎麼用折紙和3D-Print去設計衣服和裝飾;這些(照片)真的是那個大學的學生和作品,從美國飛過來的。這個(展品)是Photo Essay(影響論文)來的,用Montage(蒙太奇手法)去向『工廠妹』致敬的;在香港的六、七十年代,尤其在這區,有很多做衣服、布料的工廠;這些照片展現的就是當時工廠的狀況,像是吃飯的時候;通過這麼一個蒙太奇的手法想去說的是:雖然這個工業已經沒落,但某種程度上,的確是帶起了香港一段光輝的製造業歷史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我們剛剛也提過,像Noel,她是(服裝製造業)第二代。

XH: 對,我知道她家族背景,是的。

RW: Per Suit做西裝的(Francesca LEE)也是第二代。待會,我們再多說一點(關於服裝製造業第二代)。這邊,又是利工民(主題)的影像:有襯衫、T-shir,今年其實是利工民成立100週年,後面還會看到一個裝置是以此為主題的;現在香港還有3間利工民的商鋪,這裡建築師用相片、圖解去分析商鋪的營商環境,討論這些老品牌該如何重新定位、同時也表達對傳統手工業的尊重。這個很特別,是可以溶在水裡的(塑料袋);有個朋友問過:如果下雨怎麼辦,是不是提着、提着,回到家袋子就沒有了。哈哈,不是的哈。其實是要擺在熱水裡,它會慢慢溶解、分解,最後可以在水中降解,直接排進下水道都沒問題的,是一位香港設計師做的產品。

圖片來自網絡(https://www.designspectrum.hk/tc/project/invisiblebag/)

XH: 我之前有聽說過這個(可水溶塑料袋),幾年前就有的(產品)。

RW: 另外這個,是羅氏的一個(子)品牌,用大家熟悉的圖樣去做的一些產品:有手袋、衣服等。


INSTALLATION 1⋯⋯

RW: 這個(裝置)其實也是Noel做的。因為我們這個(展覽)是要用不同角度看時尚,其實這個(裝置)是一件倒轉(放置)的裙子。她(Noel)和一個建築師合作的這個作品,你也知道,建築師很喜歡將所有東西的結構顯現出來,你可以想像它是一件很長的婚紗倒轉過來,這些(條狀構件)相當於裙子的結構,這些一塊塊(片狀構件)其實是它的紙樣,(有些)加上了覆蓋,(有些)加上了材質,(有些)加上了毛絨裝飾,把衣服的創作過程整個展示出來。這是個挺特別的打卡點,下面擺了鏡子(透過鏡子能看到裙子的倒影),你可以這麼看,也可以那樣看,不同角度的反射又會有不同的顏色。

XH: 我覺得中間那些紙樣很有趣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對,你慢慢細看會覺得很特別。它是把電腦生成的二維平面圖印出來,真的按著(紙樣)裁出來的。

XH: (設計者)想把製作的過程也呈現出來。


ZONE 4⋯⋯

RW: 這圈是『環境及空間(設計)』了。牛仔布又出現了,這個(牛仔主題咖啡店)業主在葵涌是有工廠的,也是第二代,做牛仔布的。說起時尚、時裝,香港真的有很多有名的(製造業)。

XH: 香港不只是進口,不止是一個銷售點。大家都知道香港有很多(時裝品牌)流行的、或大品牌,但香港本身其實是有很多自己發展起來、在本地有歷史的品牌的。

圖片來自網絡(https://www.designspectrum.hk/tc/project/denim-cafe/)

RW: 真的,在六、七十年代,Made in Hong Kong是一件事來的,很多東西都是『香港製造』。當然了,之後就『中國製造』,現在就是越南。這個(牛仔主題咖啡店)有很多活動,有時也有工作坊。這是位服裝設計師(Ruby FUNG),她有自己的品牌,在上環有一間商鋪,像是一個基地,有時會舉辦時裝活動、藝術活動、或跨界的活動。然後,林奕華(導演),他每一部(話劇)演出背後都有很多的設計師,包括服裝、舞台、燈光等,和不同的設計師合作是怎樣的,他會通過一個講座和大家分享,恰逢這出劇(《三個人的一一:NJ的熱海旅行》)上周在(香港文化中心)大劇院演出。

XH: 舞台服裝,本身自己就是一個主題了。像牛仔布是一個主題,舞台服裝又是一個。目前,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電影佈景(《無中生有——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》),影視作品的服裝設計又是另一個主題了。

RW: 這個挺特別的,設計師(Magic KWAN)他是用AI去探討建築、空間、服裝的關係;因為這個(展板)我們趕着要印刷,就逼他早點交貨;從他交圖到真正展出交影片,過了兩個月的時間,(展示的內容)已經完全是兩回事了,因為AI技術在不停的轉變;他也說,最初做這個項目時用的(編程)指令和功能到幾個月之後就已經變了,整個過程(經歷)很特別;(展板)表達的是一個帷幕如何轉變成一個城市。然後,這裡展示的是Yutaka Yano(矢野豐)那一段(影片)。

XH: Yutaka原本也是搞建築的。

RW: 是的,Yutaka和Sara(李國欣),他們兩個的公司叫Sky Yutaka,我和Yutaka合作過策展的,他做過很多的藝術裝置。(回到Magic KWAN的展品)這個就(影片)是AI生成的:布料加多點變量,然後慢慢地,它就轉變成像一個建築物一樣的,有窗、有空間、有實體;平面能表現一部分,這個(影片)又是另種表現;臨開展前一兩天,他才交(影片)給我們。哈哈,因為他(Magic)一直在研發,我猜如果現在再找他做,應該又是另一個版本。後來我們和另外一些建築師聊過,在日常的工作中真的是開始應用這種(AI畫圖)科技,優點是:它能很快能生成一些東西,未必能幫助你做設計,但確實可以激發你的一些創造力⋯⋯或是幫助你去探索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這也是一位攝影師,但和之前(另一個展區)那位稍微不一樣,(Michelle Lau)很聚焦建築的。她去很多地方旅行,拍了很多照片,你會看到有歐洲的,也有韓國的建築物。這些照片我們很多都裁過,不裁之前你去看,可能會覺得她只是拍建築物(看不到人)。

XH: 人超小!

RW: 真的是超小的!

XH: 我發現很多搞建築的,幫人拍照都是人超小,建築物超大。

RW: 有時可能是沒有人的,哈哈,就像是我後面這幅這樣。這個其實是呂元祥(建築師事務所)的項目『十如』,是溢達集團在桂林的基地,做紡織布料的、主要是棉織品,融合了很多環保的元素:污水處理、人工湖、員工設施等。後續我們會有講座,講述科技進步下從前的製造業和現在的不同,將來製造業會如何運用科技,都會和大家探討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
ZONE 5⋯⋯

RW: 在策展過程中,我們發現很多、尤其是年輕的設計師,對許多社會議題、特別是環保很敏感,很有心要做點事,所以我們做了一個(展區)講『社會及包容性設計』。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是一些回收的項目,類似Redress Limited。這裡是一些延伸,像UNI Green是回收校服的(機構),他們舉辦工作坊(把回收校服)做成筆袋、環保袋等,然後學校用回做籌款或是禮物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另外這邊,原來很多視障人士是無法分辨紙幣面值的,而香港紙幣有個特點:不同面值(紙幣)是不同大小的,Mosi Mosi Lab和視障人士一起利用這個特點,設計研發了一款錢包:讓視障人士可以通過辨認紙幣大小去識別面值,拿到贊助經費,總共做了1500個這樣的錢包並捐給視障的朋友;雖然,大家都邁向無現金化的社會,但這個出發點很好,就是去幫助和解決一些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,透過設計、設計思維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,並聯合一些機構去共同實現這件事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然後,這個是日本來的(設計師),有很多(長期病患)朋友需要經常帶著藥品出門,(設計師)設計了一系列客製化的袋子,用來裝載這些醫學醫療設備和藥品,可以掛在腰帶上、很方便地協帶和使用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再繼續延伸,這是一個香港品牌,Rhys Company Limited(創辦人 - 姜美而)的媽媽也是做紡織的製衣師傅,通過他們的師傅去培訓一些沒有(製衣)經驗的媽媽——可能平日下午要照顧小朋友,只有早上才能有時間,會早上去工作室跟着師傅學習剪裁縫製一些簡單的物件;同時,(Rhys)也回收很多布料,例如:西裝布料;(展板)這個系列叫做Boundless,緣於他們做了一系列的衣服給一些長者和有需要的(行動不便)人士,讓他們能容易地穿戴有漂亮花紋的衣物,例如:圍裙、披肩、口水肩,大人、小朋友、連家裡寵物都可以穿,這種包容性是很特別的。這也是設計光譜的特點,我們集合了很多設計師,雖然圈子很小,但也是一個機會,能讓大家彼此認識一下,看看各自在做的事情,雖然這次用時裝做主軸,但你會看到,我們有建築師、平面設計師、攝影師等,不同的人都集合在一齊。這個是牛仔布又再出現,這位設計師和Levi’s合作過很多次,用牛仔布做了一個『新拓荒者』系列、自己品牌的衣服,包括牛仔布回收、重組、再升級。然後,這個(項目)很特別的,有幾個運動場在香港已經實現的,這是NIKE的項目,它的鞋所用到的塑膠的碎料,(回收)分成不同顏色。

XH: 用來做鋪地的軟膠粒。

RW: 對。然後,這個(運動場所屬)學校有個特點:有很多少數族裔的學生;它做了一系列的設計思維工作坊,鼓勵學生運用設計,憑藉自己的想像、了解自己的需要,做出(屬於)他們自己的運動場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這裡有5個圈,前面4個圈都是HKDC裡不同類別設計師的分別。但我們透過策展的過程,發現真的應該還有一個圈,去聚焦在關於社會包容性上面的創作。最後,這個很特別,是一副麻將,為什麼是一副麻將呢?其實是設計師和JOYCE合作,麻將是用這些布料壓制而成的。

XH: 是碎布做的嗎?

RW: 是賣不出的衣服,回收的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XH: 真的是,在服裝業來說,存在很大量的浪費,討論過很多。因為所有做成衣,我們需要完整的布料去做裁剪,做一件衣服要幾匹布料,剪裁剩下的布料就是浪費。

RW: 現在透過很多科技,像是AI、電腦製圖,讓碎布浪費都盡量地減少。但始終有問題,一個是『快時尚』的出現;還有就是製作過程中不僅有浪費,甚至是污染。我們很多不同的設計師都有不同的看法,不同的品牌也在嘗試各種合作的可能性,將(對生態環境的)沖擊減少,希望能做一些事情,除了回收,看還有什麼可以讓整件事能形成一個閉環,不再有浪費出現。麻將這個真的挺有趣,你摸一下它的質感。

XH: 蠻硬的。

RW: 這一套(麻將設計)其實還有凳子和桌子的。


INSTALLATION 2⋯⋯

RW: 最後這個就是利工民慶祝100週年。你看到這個是Westley WONG和Frances YIM的合作,(Frances)她親手染了100件利工民的T-shir,每一件都不同顏色,用一個最簡約、香港傳統掛衣服的方式去展示——用竹竿把衣服掛起來。這裡面有些是用的20年代的染料,會有舊化——有一點點的斑點,都特意做出來。金鹿,是金鹿線衫的鹿(商標),很恰巧,利工民灣仔商鋪的霓虹燈拆卸下來了,我們有想過要不要把霓虹燈放進來,但很難。一個是拿電的問題,還有就是它會發出熱力,而且要拿牌照,所以我們(最後決定)用LED取代,設計師用LED做了這個金鹿商標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後面這排全部都是利工民這100年存下來的衣版,設計師和Toby LAM合作,將利工民的故事用刺繡的方式繡在這些衣版上。

XH: 刺繡是新的,衣服是舊的、衣版來的。

RW: 沒錯,所以你會看到有不同大小。

XH: 這些是(縫製在衣領內的)標籤吧,好特別。

RW: 是的,很特別的。利工民借了很多不同的物料出來,金鹿牌和秋蟬牌是它(旗下)最出名的品牌。

XH: 秋蟬我爸爸也有,哈哈!

RW: 這個房間就是(展示)『搶耳』其餘的6套衣服,他們在虎豹別墅舉辦過線上音樂會,去虎豹別墅的YouTube還能看到。最後這個,這些都是HKDI學生的作品,一些絲綢之路(主題)的刺繡、圖案,用現代的處理手法做了一系列的產品,我們在HKDI的展廳那邊借了一部作品過來。一頭一尾,都是HKDI的,一個前菜,一個甜點。

Copyright © Xuan HE

RW: 這個展覽共計是40個參展單位,大約有50多件展品。我們很幸運,有一個這麼大的場地,可以擺兩個半月。

XH: 真的很好。

RW: 真的很好了。因為在香港,這樣的展覽即使你有興趣,也未必能找到地方、集合這麼多展品。

XH: 也可能開不了這麼久。

RW: 對,當無法開這麼久的話,你知道的時候,展可能已經結束了。我們這個展覽去到7月19日,希望朋友們看完可以帶別的朋友來看;如果一些機構希望能自己組團(參觀),我們都很歡迎的、尤其是學生。我們最主要(傳達)的信息是:即使你不是一個服裝設計師,也可以在這個圈子裡找到很多的項目一齊做。譬如像我本身是個建築師,我由2014年開始到現在,大大小小、策展的活動沒有10個也有8個了,希望這個也能帶出香港(去展出)。

XH: 首先,我覺得整個展覽很豐富。我事前看了(展覽)介紹,它想講的東西很多,不僅是內容。由一開始,你想講完整設計(這件事),用時裝、布料、香港某個時期發跡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入題,去講整個設計的故事在香港的運作——我聽完(對展覽敘事)的理解是這樣的,然後你們引入了很多品牌、設計師、很多很多(故事)。不知道你是否認同,我覺得搞策展像講故事。人喜歡聽故事,策展人相當於是說故事的人,有時故事說得太滿,會感覺很複雜,會(反而)不想看。但親身來看(之後),我覺得(現場)是(比設計說明)聚焦的。只看設計說明的版面時,我有點不知道究竟我來看什麼,我覺得自己會失焦的。來看了之後,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,是好的。


Q & A TIME⋯⋯

XH: 問題時間。我知道你背景是香港出生、外國長大。我不是的,完全是隔壁城市長大的,出去(外國)讀書,來香港工作,在香港呆了也超過10年了。我覺得香港是有很多層次的地方,像你說,不是簡單的外國、中國(簡單的分層),而是包含不同階層的微妙層次。香港很多本地長大去外國讀書(回流的人)、或者Expat、還有像展覽中提及的製衣業第二代、或是製造業出身的人,等等,大家(的文化)是很不一樣的。但在這個城市,他們是有許多微妙的關係呈現在歷史上的,時至今日,我們依然能在日常生活層面觀察得到。會交融、同時也各自保持着一段距離,不會有明顯的矛盾,但那種互相滲透的關係,確實是存有不同文化、理念上的碰撞點的。這一部分,我有在展覽裡看到某些類似的對話的呈現。在你的策展過程中,在構思的時候,有沒有想過要表達這件事呢?是有意為之,還是無意中做出來的呢?

RW: 這裡有很多的論點在裡面。這麼說吧,首先第一個,在這次的策展裡,我是其中一位策展人,Vivienne YU是另外一位,她今天不在。嗯,我們的合作其實就挺微妙的,就大家都是一個局外人,意思是:我們兩個都不是時裝界出身的。她的職業是個說故事的人,主要做的展覽、博物館設計工作。在我們的合作過程中,我們倆都是局外人,在外國讀過書、工作過,都很明白香港的一些特色。在這個展覽裡,Vivienne首先拆解了很多資訊相關的東西,花了很大力氣在(展覽的邏輯)連續性上。這裡每一個圈其實都有很多(內容)可以(獨立)做一個展出來,我們要考慮和留意的是:雖然有很多要講,但如果每一件(展品)都說這麼多,那當你去到第七件的時候就已經會感覺過於無聊。所以,每一個展品,我們都要點到即止:要與(展覽)主題相符,同時令你覺得這件事有趣;當大家對這件事有興趣、但又沒到無聊不想(繼續)看的時候,就可以回頭再去了解多一點。現在資訊很發達,只要記下名字就可以再找(更多延伸資訊)。其實這次的展覽(重點)不是個別展品的特色,而是展品和展品之間很微妙的關係。剛剛說過,牛仔布出現了好幾次,我們是故意的,Fashionary(的展品)是可以選另一本書的,但我們知道(在其他展區)牛仔布會出現好幾次,所以特意去強調,讓大家相互強化、相互呼應設計上的一些方向。除了物料之外,(服裝業)第二代也是很大的議題,都是前一代經歷了六、七十年代的發展史,才有他們(第二代)的今天。所以,我們很著重於讓大家去探索,我們很關注的是我們策展人不會規定你(觀眾)一定要按1、2、3、4、5這樣的順序去看,而是:這個有這麼多展品,你們慢慢看,慢慢欣賞,建立自己(與展品)的聯繫。我和Vivienne都發現香港有個特別現象,就是:國外說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(六度分隔理論),在香港最多是兩度;圈子這麼小的情況下,你很容易就可以聯繫到不同的人。我們都覺得香港有一個優勢就是,透過這些聯繫與合作會是一個很好的測試田,可以產出很多具有創意的點子,由頭到尾,都是說的香港特色。從香港開埠到現在,和(其他地方的)中西合璧有不同,香港其實是一張白紙來的,你去到天津、廈門、上海、都是中西合璧,但香港那些地方都不同——它沒有歷史包袱,沒有幾千年中國文化的歷史包袱,沒有說一定要這麼做、不可以那麼做。你想想,當時二、三十年代,尤其是殖民地政府開始說:“不行,一定要提升華人社會的想法,吸納不同的華人從不同地方來香港”,有很多微妙的關係。就是我們都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展覽,告訴大家『多元化』這件事。真的,其實是很明顯的,來這裡看,在一個多元化的空間裡,大家都有很多微妙的關係。

XH: 是的,我都看到多元化、沒有包袱這件事,我很認同。香港當然有一些自己傳統上想保留的東西,因為香港的人口組成和原本的文化所在屬性,它有些東西很需要維持自己的,好像潮汕人、客家人,有很多傳統他們覺得是自己一定要保留的,但它不會很大包袱,改也可以,換也可以。

RW: 這個是香港特色來的。

XH: 是的,當然。

RW: 那種adapt(適應),非常adaptive(有適應性) ,這真的是一個特色來的。

XH: 可以更靈活。

RW: 非常同意。

XH: 不管怎麼說,(香港)不同於一些城市有着很悠久的文化歷史,沒有好壞,真的就是一個特色。

RW: 是的。

XH: 當初你們選『時尚、時裝』這件事(主題)起頭的時候,是主辦方提議呢,還是你們自己覺得從這方面入手比較好講?

RW: 其實是主辦方(提議)。設計光譜,十個展會有十個不同的主題,這次是用的『時裝』。尤其是(展出)這個地方,未來,香港設計中心會在深水埗這個地方紮根。也是碰巧,有的這個場地,深水埗、長沙灣、荔枝角,都是以前的一些(製造業)基地來的。

XH: 最後一個問題。長沙灣區的歷史可不可以稍微講一講,因為我知道長沙灣、深水埗區很mix的,都是很老的區,以往是不是主要都是做紡織業、製造業?

RW: 其實很大部分都是的,未必是全部。你如果問是不是全部,那當然不是。香港的製造業其實經過不同的階段,你如果去到觀塘的話,以前那裡也是有很多做紡織的和製衣的。以我所知,這個區也有很多做玩具的,但你會看到幾個(製衣、紡織)老品牌在長沙灣這裡有很大的基地、有工廠,在深水埗有商鋪、有零售、有批發,這個區的這一方面(製衣、紡織)是比較出名。

XH: 好的,我的問題大致就是以上這些。非常感謝!


END



REFERENCE:

1. 「The Full Gamut」展覽詳情:https://www.designspectrum.hk/tc/the-full-gamut/

2. 設計光譜,是香港設計中心HKDC的項目,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「創意香港」贊助,旨在為社會培育創意人才,並於社區內推廣設計和設計思維文化。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